杜昭勋

杜昭勋,曾用名鲁民、杜照勋,宁阳县磁窑镇西贤村人。1916年出生于一个地主家庭。9岁时,入村内小学学习,接受范守喜先生的爱国启蒙教育。1929年后,相继就读于宁阳县立第二小学、第三小学。1933年,考入泰安育英中学,开始阅读进步书籍,并在语文教师、中共地下党员夏振秋的教育下,认识到挽救民族危亡是人民的责任。1935年“一二·九”运动爆发,他和爱国青年学生一起,不畏风险,走上街头宣传抗日。七七事变后,鲁民积极响应共产党“脱下长衫上前线”的号召,参加泰安县委组建的民众自卫团。

1937年12月31日,按照党组织规定的联络办法和地点,连夜奔赴徂徕山大寺庙商议起义。当时,只有三支半枪,其中一支就是鲁民的。在起义队伍中,他被编入八路军山东抗日游击队第四支队一中队,并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磁窑镇第一个共产党员。1938年4月21日,在四支队发起的大寺岭伏击战中,他积极参加“奋勇队”,零伤亡完成了伏击任务。战后,他奉命回乡,宣传中共山东省委“誓死不当亡国奴,放下笔杆子,拿起枪杆子”的指示,发动组织进步青年,进行抗日救国运动。他在家乡建立了宁阳县第一个团支部,引领本村进步青年杜建国、杜云飞加入革命队伍。1938年下半年任山东抗日独立一师(原四支队)二团政治干事;1940年,任三团三营教导员。

1941年4月,在沂蒙山反“扫荡”中,三营主攻位于费县汪沟镇的日本鬼子据点,指挥部就设在野外场院屋里。三更天,三营发起进攻时,日本鬼子才从床上惊醒,手忙脚乱地起来穿衣服、找武器。最终,三营以最小的伤亡,攻克了盘踞在汪沟镇的日本鬼子据点,缴获大宗武器,击毙日伪军32人,部分日本鬼子闻风逃窜。第二天,日本鬼子调集人马,意图夺取失去的阵地,此战三营伤亡战士49人。此时,虽武器弹药充足,但因连续作战人困马乏,再加上有几十名伤员,想要冲出包围圈,谈何容易。面对当时的紧急情况,杜昭勋即刻调整战略战术,决定由自己率军突围,由营长带领伤病员随后撤离。在几次突围战中,杜昭勋左膀中弹。当他们得知一营从外围正在夹击日本鬼子时,他带领战士再次突围。在突围过程中,他身上又多处中弹,鲜血染红了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