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8月,境内战争局面结束。新形势下,县委、县民主政府及时调整工作思路,带领全县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开展生产自救,医治战争创伤,努力恢复发展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全县经济和教育卫生等事业的发展,已成为迎接新中国诞生的最好礼物,更为建设新民主主义新宁阳奠定了良好基础。
一、开展生产救灾运动,恢复发展农业生产
1949年春,境内遭春旱、闹春荒,全县有18万亩农田受灾、3320户断粮。入夏以后,又连降大雨,遭遇严重的洪涝灾害,全县受灾面积达12万亩,以二区、三区、五区为重。
面对严重的灾情,照上级指示,县委、县民主政府采取多种措施,组织干部群众进行生产救灾。1、向全县发出“不荒一亩地,不饿死一个人”的号召,把生产和救灾作为全党的中心工作,坚持“以生产为主,辅之以救灾;以群众自救、社会互济为主,辅之以公家协助;以恢复和发展生产为主,防止单纯救济”的救灾方针。2、成立宁阳县生产救灾委员会,各级建立相应的领导和工作机构,加强领导,恢复发展生产,拓宽经济来源。同时,县委设立农业委员会,县民主政府建立实业科、工商管理局、粮食局、人民银行办事处、农业试验场等经济管理部门。之后,县民主政府还成立了有史以来第一个农民集体所有的合作经济组织一宁阳县合作推进社,组织群众开展抗旱排涝、生产救灾,解决农民的生产生活资料,推销农产品,发展农副业生产。合作推进社的建立,减少了中间环节及商人盘剥,方便了农民的生产生活,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3县委、县民主政府组织群众挖山泉打土井、修塘坝,尽量扩大水浇地面积,把旱情减轻到最低限度。同时还及时将分配的豆种发至群众手中,保证了适时夏播,并对抗洪救灾问题作出安排。4、进行生产自救,组织群众办起了粉坊、造纸、条编、打石等副业;成立互助组、帮工组,开展社会互济活动。二区区委还发动群众晒干菜两万余公斤,组织41个村向有余粮的303户借粮,解决了2150户、34210人的吃粮困难间题。五区还利用18台织布机,组织600多人纺线、织布,每天赚粮260多公斤。5、与肥城、泰安、东平、汶上等兄弟县合作,挖沟疏渠,共同完成了汶河复堤修险工程,切实搞好抗旱防洪。
1949年尽管灾情不断,但在县委的正确领导下,全县广大部群众艰苦奋斗,生产自救,把灾害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程度,群众生活基本得到了保障。据统计,全年共开荒12.68万亩,打新井1426眼,修旧井400眼,扩大灌溉面积20万亩;挖沟46条、计101公里;组织互助组656个,入组农民973人;政府发放救济粮7万公斤,贷出粮食93.2万公斤,向地主借粮95.99万公斤,群众互济5738公斤。全县还组织运粮队以工代赈粮食达93万公斤。
二、恢复发展工商企业
由于连年战争的影响,多数群众不能专心从事工商业的生产与经营,至1948年8月,全县手工业作坊多数处于倒闭状态。境内解放后,县委、县民主政府从关系群众生产生活的行业手,采取措施,先后恢复了造纸、服装、印刷等个体私营业,同时还积极发展了第一家国营厂ー宁阳县酒厂。1949年10月,全县工商企业发展到723家,总产值146万元,接近和达到了战前水平,失业工人也大部分复工。
三、恢复发展教育卫生事业
伴随着农业和工业经济的逐步恢复和发展,根据上级指示精神,县民主政府还结合实际,掀起了恢复发展教育特别是小学教育的热潮。1948年11月,对各区小学教员普遍登记,凡愿意继续任教的一律办理留用手续,并在大安设立考点,从知识分子中招考教师120名。至1949年10月,全县小学发展到262处(其中完小7处),当年入学688人,在校学生达13019人,教职工301人。除日常教育外,还大力发展了普及性质的农民教育,全县有248个村庄办起冬学识字班268个,参加学习的青年农民计有7934人。
四、 全县卫生事业也得到较快发展。
1948年10月,在县城北街建立了阳县第一个公立医疗机构一一宁阳县大众诊所(县第一人民医院前身)。1949年7月,县民主政府设立卫生科,加强全县卫生工作管理。年底,全县有260名医生分布城乡,为群众开展医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