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从“泰宁特务队”到泰宁大队:
在“自治会”建立的同时,其地方武装也开始组建,并与“自治会”一样,以公开和隐蔽的两种形式活动。公开的形式即“自治会”活动区各村成立自卫队,在“自治会”设立自卫队总部,由安学仁任队长,陈子范任副队长,以敷衍敌人。隐蔽的形式是从各村自卫队中选出30余名忠诚可靠的骨干组成“泰宁特务队”,许兴仁任队长,由党组织领导开展对敌斗争。特务队成员配备两套武器,其中一套是低劣武器,在敌人那里登记注册,平时挂在墙上应付检査;另一套是精良武器,在夜间执行任务时使用。另外还抽调部分骨干成立了“募捐队”,朱靖宇、许仁安任负责人。“募捐队”表面上替敌人维持“自治”,实际上是带领特务队队员筹粮筹款,支授前线抗日部队,除奸反特,保卫“自治会”辖区的安全。1940年7月,“自治会”的真实身份暴露后,中共尼山地委立即指示中共泰宁工委,将各村自卫队集合起来,约400人(枪),合编为“泰宁大队”,朱蓂阶任大队长,许仁安任副大队长,李步高任教导员。不久,该大队编为泰宁县独立营,后升级到主力部队。
(2)曲泗宁第五中队的建立与发展:
曲泗宁第五中队是1938年12月以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四支队二团一营第三连抽出的部分人员为基础扩建而成的。此前,一营第三连由连长秦子美率领在汶河以南的宁阳九区活动。后来,四支队司令部命令三连离宁归建,刚建立不久的曲泗宁县委便要求四支队留下部分人员组建地方武装,即得到支队领导的批准。同月,曲泗宁县委遂以留下的30余人为基础,组建了曲泗宁第五中队(亦称山东纵队四支队第一大队第五中队),钟兰坡任中队长,王友三任副中队长,彭子芳任指导员。五中队活动于曲泗宁边区,英勇打击日伪军,保护群众利益,得到边区人民的拥护和支持。后来,五中队又争取并改编了国民党杂牌部队孔昭琨部。到1939年3月,五中队已发展到300余人(枪),成为曲泗宁边区一支重要的抗日武装。曲泗宁县委又决定将第五中队扩编为曲泗宁第五大队,钟兰坡任大队长,孔昭琨任副大队长,张传文任政委,夏风任政治部主任。大队下辖两个中队:一中队由王衍生任队长,赵炎任指导员;二中队由王友三任队长,蒋仰桥任指导员。不久,两个中队分别改称区队。8月,钟兰坡在一次战斗中负伤,朱靖宇代理大队长。同时,张传文、孔昭現先后调离,唐虎接任政委,王友三、王行生接任副大队长。1940年初,曲泗宁第五大队一区队及二区队的一个分队奉命升级编为山东纵队四旅十一团二营,钟兰坡任营长。五大队建制即被撤销。二区队余部100余人,继续坚持该区的武装斗争。